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草高“破雪”,千湖归来
 
来源:新华社        发稿时间:2019-02-02 08:24:12        发稿编辑:影子

图:1月17日,一群藏野驴奔跑在黄河源区的草原上

  位于青海省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黄河发源之地。昔日,规模畜牧、采挖沙金等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活动交织,使当地草场大面积萎缩,2000余个湖泊干涸,牧民整整过了10年“守着源头没水喝”的日子。

  近年来,国家在黄河源区累计投入7.15亿元,初步遏制了当地的生态退化趋势。如今的黄河源头什么样?数九寒天,记者驱车前往海拔超过4600米的黄河源头,探访雪境中的约古宗列。

  天地无垠,银装素裹,一片苍茫。行车于雪后黄河源,驾驶员很难分清哪边是路,哪边是草地和结冰的湖。车轮高高腾起阵阵雪雾,不一会车窗就结了厚厚的冰,记者一行3辆车相继陷入齐膝积雪。

  车外气温低于零下25摄氏度,夹带着雪的狂风像刀片一样打在脸上,记者用尽全力急促呼吸,仍感气短心慌。

  这里是人类生命的“禁区”,方圆几十公里都难以寻见一个牧户,除了阵阵风声,安静得令人心悸。

  可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远处,一群藏原羚好奇地打量着行动笨拙、正抢救被困车辆的记者一行。他们在冰原上竞逐嬉戏、自由觅食,丝毫不受严酷环境影响。

  上车后,同行的玛多县生态管护员闹哇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着生态向好,黄河源区草场长势喜人,尽管平均雪深超过15厘米,一些植被也能冒出头来,供野生动物取食。过去冬天,当地生态严重退化,连家畜都吃不上草。

  闹哇的言语无意间触动了自己的痛心记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黄河源区植被大幅萎缩,失去水源涵养的2000余个湖泊干涸,源头开始断流,当地牧民整整过了10年“守着源头没水喝”的日子。

  “牛羊饿得瘦骨嶙峋,牧民们每一个月就要带着牲畜转一次场,有人甚至前往400公里外的青海省海西州放牧。”闹哇说。

  谈话间,车已行至一处牧民聚居点,同车的另一名生态管护员刚周示意记者看向窗外。积雪中,一段残破的土坯墙格外醒目,刚周说,这里是他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这位54岁的藏族汉子请驾驶员停下车辆。抚摸着老家的土墙,回忆起年轻时光,他眼眶中似有泪水打转。

  2006年,难以通过放牧来继续维持生机的刚周一家,同玛多县584户牧民一道搬离了世代生活的草原。一部分人选择跨州迁移,前往更远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生活。

  刚周说,就在生态严重退化之前,黄河源人曾短暂拥有过一段骄傲而富足的日子。那时的玛多县草高齐膝、河湖丰润,人均存栏牲畜一度发展到132头,是全国闻名的牧业首富县。

  这片水草丰美的富饶原野还蕴藏着大量沙金,每年吸引全国上万人前来开采。

  短短30年间,生态优越的玛多县就迎来苦果。谁都未曾想到,腰包鼓鼓的牧民们会一下子沦为“生态灾民”。

  “如今我能再次回到故乡,全靠国家下决心恢复治理黄河源生态。”刚周说。

  踏着积雪,刚周带记者一行徒步十多分钟,来到一片可见的多年生牧草滩,远处就是牧民口中的“黑河”。刚周告诉记者,这里在20多年前曾没水没草,可如今冰封的河道比上世纪60年代时还要宽。

  身旁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保护处处长久谢说,2005年至今,国家在黄河源累计投入7.15亿元,相继实施禁牧减畜、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项目,在101万亩退化草场上种活了人工草,在2.94万亩的遗留矿区覆土植草,有效遏制了当地的生态退化趋势。如今,玛多大小湖泊、坑塘恢复至44607个,“生态大县”美誉复归。

  寒风渐止,太阳从云缝中探出头来,一缕阳光洒向大地,金黄色的雪原和泛着蓝光的冰封黑河开始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颜色。此刻,身旁一直苦着脸的刚周眯眼笑了。

  “你看,就算是冬天,我们黄河源也有外地人难得一见的美景吧?”刚周自豪地问道。

  接近正午,劳顿饥饿的记者一行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在草滩上进食。附近牧民拎着茶壶装满积雪,烧开后给每个人都倒了满杯,清澈而甘甜。

  离开时,闹哇用手指细致地捏起掉在草原上星星点点的垃圾,放入塑料袋并装到车上,随即又不放心地回头检查,多次确认后才上车。

  “我们已经吃了破坏生态的亏,不能再让子孙后代没了活路。”闹哇说,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他除了保持环境卫生外,每周至少要巡护2次辖区,监测并记录野生动物分布情况,遇到生态违法行为第一时间上报。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甘学斌说,在牧民的协助下,最近20年,当地扎实践行反盗猎、反盗捕、反盗采工作,共查处各类生态违法案件52起,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野生动物逐年增多。

  向黄河源头行进时,记者在车内累计看到500余头藏野驴,200多只藏原羚,十余只大鵟、猎隼,2匹草原狼。一开始新奇而激动,不停按快门,后来司空见惯,渐渐减少了向窗外张望的频次。

  沿着鄂陵湖、扎陵湖,行车6个多小时,期间又经历多次陷车,记者一行终于到达约古宗列。这是母亲河发祥的地方,其中一处山尖上矗立着2块石碑,上题“黄河源”。

  以石碑为中心,记者向周围环视,目之所及只有洁白的冰川和积雪。正如去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白皮书所述,青藏高原仍是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在海拔超过4600米的约古宗列,记者仿佛看到了黄河源最初的样子。千百年来,沧海桑田,这里的涓涓清流不断默默向低处汇集,徐徐东流不息。

  当领悟到这股脉脉温情时,记者一行早已寒冷不觉。在常年低温的世界第三极,孕育着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源就这样一直关照着人们的福祉,向下游释放着生命的温度。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