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改革开放40年首都园林绿化发展成就回顾
 
来源:京环之声        发稿时间:2018-12-31 06:18:57        发稿编辑:影子
  改革开放吹响了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号角,也拉开了首都北京绿起来、美起来、活起来的时代大幕。40年来,通过实施一大批重大生态工程,使首都的绿化资源总量快速增长,绿色生态版图大幅拓展,城市生态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近70%的市域国土空间被森林植被和公园绿地覆盖,形成了“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城市绿景”的大生态格局。

  当年的沙漠化边缘城市实现了华丽转身,正在大步迈向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创造出绿满京华的盛世图景。

  流金岁月,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量变到质变、从单一到多样、从荒芜到茂盛、从零星点缀到满眼皆绿的美丽嬗变。

  与1980年相比,北京市森林覆盖率由12.8%一举达到43%,提高了30.2个百分点;林地面积由当年的29.3万公顷达到109.4万公顷,增加了80.1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由450.8万立方米达到2211万立方米,增加了1760.2万立方米;湿地面积达到5.14万公顷。

  这些鲜活的数据,宣告了北京历经40年矢志不移、攻坚克难,彻底打赢了以“防风治沙”为初衷的生态环境建设持久战,康庄、南口、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两侧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治理,扬尘天数从1978年的20天减少到目前的3天,昔日的风沙袭城,早已蜕变为生态之城,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奠定了坚实的绿色基底。

  构建平原生态网络体系

  平原地区是北京城市分布的核心区,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相对突出,尤其是历史上形成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危害面积占全市平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影响首都生态环境最直接最主要的区域。改革开放初期,平原地区是“无风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

  农田林网是治理平原地区风沙危害的有力措施。到上世纪末,全市共营造林网面积442万亩,林带总长度2.4万公里,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2001至2004年,市政府实施了“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工程建设坚持与防沙治沙、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相结合,在“五河十路”两侧建成了20~50米宽的永久性绿化带,外侧建成200米宽的绿色产业带,完成绿化1035公里,造林面积38.5万亩,其中永久性绿化带面积12.2万亩。2007年开始,市政府实施了机场北线、京津高速第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等新建的11条高速公路、铁路两侧绿化。目前,全市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总面积达47.95万亩,实现绿化总长1524公里,市级以上公路、河道90%以上实现了绿化,形成了高标准的平原绿网,不断增强了平原地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通性。

  农田林网和绿色通道是首都的巨大肺管,大面积片林是首都的绿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胡俊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市把五大风沙危害区防护林建设作为平原绿化的重点,利用沙荒地、河滩地,集中营造了大面积防风固沙林,治沙片林建设迅猛发展。

  40多年来,10个远郊区县以县城片林、村镇片林为重点,建成县城片林10万多亩,建成百亩以上环村片林300多处。围绕重点区域、重要节点,充分利用腾退建设用地、废弃砂石坑、河滩地沙荒地、坑塘藕地、污染地等实施生态修复36.4万亩,在“五大风沙危害区”建设防风固沙林25.3万亩,永定河沿线形成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怀柔60米深的6400亩大沙坑变成了生态景观游憩区。大兴半壁店乡原是风沙危害非常严重的贫困乡,全乡搬走大小沙丘100多个,造林改造沙荒地6000多亩,建起了2000多亩的森林公园,公园内多年不见的鸟、野兔及其他野生动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上下与风沙灾害进行了顽强斗争,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五河十路绿色通道、平原百万亩造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不断加密了水系林网、农田林网、道路林网,平原地区形成了以绿色生态走廊为骨架、以大尺度森林湿地斑块为支撑,点、线、面、带、网、片相结合,色彩浓重、气势浑厚的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展现出林水相依、果茂林丰、绿绕京城的秀美画卷。

  筑牢山区绿色生态屏障

  北京山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62%,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也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饮用水源保护地,发挥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重要功能。

  改革开放40年来,为改善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遏制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并围绕打造坚实的山区绿屏,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生态工程,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草地治理等措施,加快了荒山荒地绿化和风沙危害区治理,使95%以上的宜林荒山基本实现了绿化。

  据介绍,从1982年到2017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共完成建设任务81.7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9.65万公顷,封山育林完成33.6万公顷,飞播造林完成8.48万公顷,建成了拱卫首都的“绿色长城”。作为增绿京津和华北大平原天然屏障的太行山绿化工程,自1993年开始的一期工程,截至2017年底共实施三期工程完成营造林12.5万公顷,使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多种功能逐步发挥,精心呵护了首都的绿水青山。

  “2000年到2017年,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二期累计完成造林营林812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2%,比2000年增加12.2个百分点,昔日的风沙地变成了大尺度的防风固沙林、景观游憩林,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延庆康庄地区和昌平南口地区的‘五大’风沙危害区被彻底治理。”胡俊介绍道。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2018年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其中林业项目包括困难立地造林2.4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预计2019年6月底前完工。“与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更注重打好生态‘补丁’,提升森林质量,因地制宜种植油松、侧柏、落叶松、元宝枫、山桃、山杏等乡土树种,同时,加大栎类、桑树等景观和食源树种种植的比例,以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250m3营造水源保护林,发挥森林的涵养水源、减少土壤流失、改善水质功能也是工作的重点。

  1982年,密云、怀柔水库水源保护林区域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重点工程;1986年又被列入“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1987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营造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的议案;1991年编制了《北京市密云怀柔水库上游水源保护林建设总体规划》,由此水源保护林加快了建设步伐,目前共建设水源保护林和水土保持林8万公顷。

  密云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天放介绍,密云水库有林地面积达到近140万亩,库区周边及上游已成为北京林木面积最大、林木覆盖率最高的地区,每年减少入库泥沙量2.5万吨,年林木蓄水量达到2520万吨,干涸多年的泉水恢复涌流,入库河水由浊变清,密云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面水体环境质量二级标准。2017年,水库蓄水量突破20亿立方米,创近年新高。

  “北京通过之前多年的大规模造林,森林面积已经达到一定存量,但由于之前追求的是单纯的‘绿起来’,所以目前森林总体健康水平还不够高。”胡俊介绍。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实施了中幼林抚育工程,到2004年,全市共完成中幼林抚育300万亩,优化了林分结构,提高了森林质量,实现了“由造为主”向“造管并重”的转变。自2010年开始,市政府决定建立山区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大力推广森林健康经营技术,每年实施森林健康经营50万亩,北京森林健康经营工作全面提速,森林质量逐渐提升。

  过去,北京山区森林质量不高,碳汇能力不强,70%的林分处于功能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如今,全市活立木蓄积量由1980年的450.8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2211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资产总价值达到7869亿元,生态服务价值达到7140亿元,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碳汇能力显著提升。

  曾经北京被列入沙漠化边缘城市;曾经康庄、南口、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两侧是市民“谈沙色变”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如今,经过40年来实施的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北京构筑起山区、平原、环城绿带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呈现出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优美景观。

  截至2017年底,山区林木绿化率由1980年的22.8%大幅提高到79.4%,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形成林木葱翠、绿绕京城的坚实绿色屏障。昔日的童山濯濯、满目苍凉已经变成森林繁茂、山泉奔流、万壑鸟鸣的绿色丹青世界。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6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