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军的家乡滩头镇历史悠久,造纸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并演绎出年画、色纸、香粉纸的篇章,即“滩头三绝”。
李志军从小生活在茂密葱绿的楠竹环抱的小山村里,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手工土法造纸情有独钟。小时候,他常到槽坊里去,看踩料的父亲光着脚板有节奏地踩着坑里的熟料,这深深吸引着他,常常也光着小脚丫去试上一阵。那个木框竹筛似的工具叫帘子,也叫纸模,父亲用造纸的帘子在造纸水槽里倒腾着,就造出来一张张纸。小志军好生奇怪,当父亲放下手中的帘子吸一袋烟的时候,他偷偷走近造纸槽边试着用帘子去造纸,却总是做不来,父亲见他好奇,于是就手把手地指点教他……久而久之,在入伍参军前,李志军就基本掌握了造纸的技术。1983年冬从部队退伍回家,几年的军旅生涯练就了他锲而不舍、吃苦耐劳、一干到底的毅力。上世纪八十年代,滩头手工土纸与香粉纸原质纸的制造遍及各家各户。而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由于机械纸的诞生,一下子便把当地传统手工纸与香粉纸业给冲垮了。很多从事手工抄纸的人员一一放弃,另找出路。而李志军却对这种民间技艺不能释怀。于是他向父亲提出了继承和发展祖辈流传的手工土法造纸的设想。父亲当时是村干部,又是造纸师傅,对他说:“好,这一行是我们祖辈养家糊口的手艺,虽然太辛苦又不赚钱,但祖辈流传下来的手工土法造纸应当有人继承,我支持你,今天起为父正式当你的师傅。”于是,不到半年的时间,在父亲言传身教下,李志军凭借儿时的基础,到1984年5月,就掌握了整个土法造纸技术的全部工序。随后结婚并和善良勤劳的妻子李丽艳合作,含辛茹苦,艰苦劳作,一直到现在从未间断过。
每年的小满节倒山(把楠竹嫩竹砍倒叫做倒山)、破料、扎料下凼、洗料。洗料40天后,纸料才软乎乎的。踩料的师傅就说可以到料凼里担料,每天担一石料,妻子踩料,他造纸,父亲晒纸。破料——扎料下凼——洗料——踩料——造纸——晒纸,每一道工艺都得一丝不苟,精心制作,不得马虎。造纸的技术掌握最难,造纸师傅站在水槽边,用特制的帘子放在帘架上,从纸槽里一次一次倒腾进去倒腾出来,再轻轻地把帘子放在纸垛上,有技巧地掀起帘子,一张水纸就落在纸垛上。一张水纸和着帘子在水里倒腾两次,掀帘一次,按帘一次,每天造纸大约1500张,水纸在槽里倒腾6000多次。李志军从事手工土法造纸25年,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他以前造黄纸、白土纸,近几年造香粉纸。目前,滩头镇仅存四家传统手工技艺造纸作坊,其中三家作坊造的都是黄土纸,造香粉纸原质纸仅此一家,香粉纸是销到国外去的。手工造纸对环境没有多大污染,节能减排,绿色环保。25年来,李志军一共造纸2000多石,得到了外国老板的好评,同时受到同行的尊重。2009年9月,滩头镇人民政府将他申报了隆回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现在正等待审批。
2009年5月25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参观了李志军的造纸作坊,并和他一起合影留念。多起省级含香港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他。2009年8月27日,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社4名记者,亲临李志军作坊采访,将其全家人演示的手工造纸工艺流程进行录像。2009年9月,省体育局领导周建臣视察了李志军的作坊,在欣赏他娴熟的手工土法造纸技艺之后,称赞他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不可多得的人才。如今,党和政府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高度重视,李志军更加信心百倍,表示愿做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土法造纸的传承人,把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并带出更多的徒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