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废弃物的分布很广,除了电镀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电镀废弃物以外,报废汽车、包装容器、化工设备、废旧家电等都含有电镀产品。因此,电镀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实际上是一个涉及电子、机械、化工等多个行业的废料再生利用的系统工程。
为了资源的有效和重复利用,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强化了包括电镀废弃物在内的各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措施。1991年10月实施的《资源回收利用法》规定了资源回收利用的特定业种,规定了包括主、副产品等在内的20余类废弃物必须依法回收处理。19 93年6月实施了《省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支援法》,规定对能源、资源合理使用和资源回收利用事业活动给予资助,内容包括再生产品的市场开拓、再生企业的资金筹措、设备改进、技术开发等给予资金补助和利税优惠等多项措施。1995年10月实施的《容器包装分类收集及再商品化法》规定,消费者要控制废弃物产量和负责彻底分类排出,地方负责分类收集,生产企业要履行再商品化的义务。由于再商品化费用反映在商品价格中,再生利用费用高的容器包装,商品价格高,因此,企业必须减少不必要的容器包装物,而转向再商品化容易的容器包装。这些法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在包括电镀废弃物在内的各类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的发展,再生资源的利用也取得较好成绩,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极大地减轻了环境负荷。
日本是汽车生产和报废大国,汽车零部件中的各类金属(包括基底金属和镀层金属)约占报废汽车总质量的90%(含钢材约83. 7%,有色金属7.4%),经过拆解和火法熔炼后,99%以上得到了回收,其他材料的回收利用率也很高,总资源回收率达到75%以上。废旧家电中的镀件金属大部分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收,贵金属等的回收率达到95%以上,使日本在2002年从黄金进口大国变成了出口国。
美国在废弃物再生利用方面的情况与日本相似,除了采用立法手段对电镀生产企业的排污进行严格限制外,对包括各类镀件在内的工业和民用产品的回收利用制定了严格的回收线路和政策。此外,对一般电镀产品,在鼓励进口的同时,鼓励有关废弃物以捐赠和废杂五金形式出口到欠发达地区,以保证美国的环境不被严重污染。这些发达国家的电镀废弃物处置技术与我国国内先进水平相当。
典型的电镀工业生产工艺由三部分组成。
①前处理 除去金属表面的污秽和活化金属表面。这些处理工序包括除油、清洗、酸浸、清洗、电解除油、清洗、中和等。
②电镀利用电化过程将一层较薄的金属沉淀于导电的工件表面上。
③后处理 主要包括清洗及烘干等工序。前处理和电镀之后都需要用大量的水冲洗镀件。
从典型的电镀工业生产工艺可见,电镀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及污染的主要来源于镀前、镀中和镀后。电镀废弃物的主要产生途径以及废弃物中的主要成分见表1-1。
从污染源分析可知,报废或老化的电镀液及大量的清洗废水是电镀生产过程产生的主要废弃物,也是电镀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电镀废水中含有重金属离子(如六价铬)和氰化物、有机清洗剂等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六价铬等重金属离子以及氰化物等物质均是毒性较大的物质,不妥善处置将对环境及操作员工造成严重的损害。含有不同金属离子的电镀废水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目前较为先进的处理技术有离子交换、电渗析、电解回收、膜分离、蒸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