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洁环保网
 
闫启平:2010年废钢铁业的思考
 
来源: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网        发稿时间:2010-04-20 15:05:50        发稿编辑:lzr
  ——关于废钢铁应用产业、冶金渣综合利用产业、铁矿石尾矿开发

  利用产业、海绵铁产业、废钢加工设备制造产业五大环资产业的

  发展建议

  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会议决定“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20年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是我国废钢铁行业2010年“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发展的方针目标和主旋律。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按照国家行业分工,对我国废钢铁应用产业(包括海绵铁),冶金渣开发利用产业(包括钢铁渣,除尘灰、冶金污泥,尾矿处理),废钢加工设备制造产业及相关科研部门,实施行业管理。负责我国废钢铁的回收利用和冶金固体废物的处理开发。

  所涉及的产业均属我国“节能减排”、“再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如何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提升技术进步,提高经济、环保效益,规范行业管理,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五大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和“废钢铁应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制订之机,结合新形势下的新目标,谈谈新的思考与同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博采众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践性。

  一、关于废钢铁应用产业:应继续深化废钢供需体制改革,加快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建设,扩大废钢进口量。

  废钢铁是一种重要的钢铁原料,和铁矿石一样不可缺少,但可以互相替代。2008年我国废钢铁应用总量为720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14.4%,采购成本为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世界废钢比平均水平为40-45%,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废钢铁是一种再生资源,增强废钢铁供应能力是缓解铁矿石进口被动局面的重要途径。钢铁设备从制造→使用→报废,每8-30年一个轮回,无限循环利用,且自然损耗很低,有利于减少原生资源的开采。每多用一吨废钢,可少用1.7吨精矿粉,可减少4.3吨原生铁矿石的开采。

  废钢铁是一种载能资源,从烧结、焦化、炼铁到炼钢,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主要集中在炼铁及前工序,占能耗总量的60%左右。用废钢直接炼钢可节约能源60%,节水40%。

  2008年我国焦铁比平均为0.7:1,煤焦比为1.35:1。也就是说每多用一吨废钢可节约0.7吨焦炭,再加上高炉喷煤,可节约一吨左右的原煤。

  废钢铁是一种环保资源,用废钢炼钢比用铁矿石炼铁、炼钢减少排放废气86%,废水76%,废渣72%(铁渣产生率为35%左右,钢渣产生率为15%左右)。

  废钢是一种优良的炼钢原料,倍受全球钢铁企业的亲睐。我国是一个废钢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随着我国钢铁产量的快速增长,废钢铁资源的缺口逐年增大,供小于求,使我国的吨钢废钢铁单耗平均水平逐年下降。。

  如何尽快改革我国废钢供需机制改革,提高加工供应能力;如何规范国内市场,鼓励报废,鼓励回收,提高自产量;如何进一步开放废钢进口市场,鼓励进口,增加资源补充和战略储备,是当前行业和政府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随着钢企的产业集中,废钢采购方式、废钢标准的改变,计划经济的小而全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炼钢生产的需要。协会组织开展了我国废钢供应体制的改革,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专业化废钢加工配送公司,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基本建设起我国废钢加工配送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正初见成效。现在年加工配送能力20万-100万吨级的专业公司超过15家。为了引导改革的健康发展,协会正式授牌建立了5家废钢加工示范基地,为当地废钢加工配送体系的建设发挥了较好示范和领军作用。大型专业化废钢加工配送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废钢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有利于简化钢企的采购、验质管理;有利于废钢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该产业重点要进一步深化我国废钢铁供需机制的改革,规范管理,扩大加工配送规模,加大废钢进口力度,促进废钢铁应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1、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废钢加工配送示范基地”准入标准。提升加工技术、环保防治和装备水平。加强协会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扩大示范基地数量和区域,促进专业化废钢加工配送公司的快速健康发展。

  2、 为了增加废钢供应能力,缓解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协会要继续请求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开放废钢进口市场。协助制订科学合理的自主进口废钢的准入标准,为规模化的废钢加工配送公司争取更大的自主进口废钢的权限。提高国际贸易主动权,简化审批程序,扩大废钢进口,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增加废钢资源储备,缓解铁矿石进口的被动局面。

  3、 组织行业专家组积极开展专业化废钢加工配送公司的投资、立项、加工、配送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和咨询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捷径。同时将根据企业需要参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与咨询服务,为企业争取在土地、资金、税收、治安、资源和其它政策方面的支持和扶持。

  4、 要引导和鼓励废钢企业,开发境外废钢市场,以收购、兼并、入股、投资组建跨国公司,扩大和稳定资源渠道,发展废钢国际贸易,立足国际市场。

  5、 联合其它涉及到废钢回收利用的行业协会的力量,共同打造我国废钢加工配送体系,发展废钢铁回收利用产业,可联合拆船协会、物资再生协会、再生资源协会等共同举办全国性废钢铁贸促会、展览会、研讨会,开展跨行业咨询服务等,增加交流,增强团结,集中各行业协会的优势,把中国的废钢铁产业做强、做大、做好。

  二、关于废钢加工设备研制产业:应加快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提高行业装备水平,提高国产废钢的品位、品质

  废钢应用要实现“精料入炉”;二次污染达到有效的防治;夹杂物得到有效的分离和综合利用;提高冶金渣高附加值资源转化,实现“零排放”的目标。都取决于行业装备水平和设备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这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废钢加工技术比较粗放、设备落后、工艺简单、加工质量差、二次污染严重。仅鞍钢、武钢等个别大钢厂引进少量几台加工设备且价格昂贵。真正作为一个产业得到发展,应该是在协会的引导下从90年代开始。十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填补了我国多项空白。

  “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设备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水平;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着力中国市场需要,自主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向“节能减排型”、“环保型”设备的转变。

  1、废钢加工设备的研制:“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产的主要废钢加工设备剪切机(鳄式、门式)、打包机、破碎机、抓钢机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系列定型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外,逐渐扩大出口。但也存在很多差距和缺陷。

  剪切机、打包机的制造技术基本成熟,缺陷有待完善,应向国产化方向发展。破碎机的研发上要有新突破,无论在结构上、使用寿命上、抗故障能力上。液压系统、防尘系统、噪音消解系统、有色金属及其它夹杂物的分离系统都需要提高和创新。

  在设备的研发方向上,除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外,应因地制宜,解决企业难题,满足企业需要。

  (1)、钢企废线材的整理加工,世界上还没有一台理想的加工设备,使钢铁企业的废线材的处理陷入困境,急需开发研制。

  (2)、超厚型的废钢、中间包、大渣钢的解体,在废钢爆破加工工艺取消之后,一直没有新的替代工艺和设备。这也是钢铁企业普遍需要的空白设备,有很大的应用市场。

  (3)、根据我国废钢资源分散、量小的特点,应开发移动式加工设备,以提高设备运行率,减少投资,降低成本。

  2、抓钢机的研制:抓钢机制造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国产抓钢机在国内外有1000多台在作业。“十二五”期间,应向多功能、多动力、节能环保型发展。开发超大型、超小型及定向配套型产品,以适应各种作业环境的需要。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创新;加快实现国产化,扩大出口比例。

  3、电磁设备的研制:磁电设备在我国废钢加工和冶金渣处理过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以国产设备为主,使用情况良好。如何满足快速发展的工艺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则是关注的重点。

  (1)、和废钢破碎机配套的有色金属分离器和其它夹杂物的分离设施,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进口或国产设备,效果均不理想。一是识别能力差,准确度不高,混料现象严重;二是对渣土中小颗粒金属分离效果不佳,流失现象严重。对橡胶、塑料、纤维、渣土的分离更不理想,还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分选。应加快高、精技术和设备的研制。

  (2)、在冶金渣处理磁选中存在普遍的问题是:若磁流过大,带出尾渣过多,废钢品位就低。磁流过小,废钢流失严重,特别是在尾渣综合利用时对铁含量要求很低。如何和钢渣粉碎、研磨设备配套,开发新技术,也应是下步研发的重点。

  4、设备标准化的制定:由于我国废钢加工设备系列制造产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设备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协会要抓紧组织专家研究制订,报批实施,以规范工艺、规范性能、规范产品、规范市场、规范产业的发展。

  5、扩大科研队伍:该产业刚刚兴起,国家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支撑体系,人才及设备投资都比较薄弱。协会要在组织专家加强行业内部资源整合协调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政策和科研上的扶持。

  三、关于冶金渣综合利用产业:应加强冶金渣开发利用新技术的整合、提升和推广应用,努力实现“零排放”

  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为5.01亿吨,钢渣产生率为14-15%,年产生钢渣7000万吨左右。生铁产量为4.7亿吨,铁渣产生率为34-35%,年产生铁渣1.6亿吨左右。年产生钢铁渣约2.3亿吨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钢铁渣的处理技术和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老的渣山已全部处理完毕,新渣即排即加工处理。钢渣分离之后,废钢铁回炉炼钢,尾渣进一步深加工,制成矿渣水泥,钢渣水泥,水泥添加剂,砖块、墙体材料等综合利用。

  近几年钢渣的利用率约30%左右,铁渣的利用率约70%左右,综合利用率约60%左右,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很大。

  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应加快冶金渣开发利用技术的提升,提高综合利用率,争取“零排放”。

  1、加快处理应用技术的整合与研究,取长补短,加快技术提升。

  我国当前的冶金渣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以武钢为代表的热拨技术;二是以宝钢为代表的滚筒风淬技术;三是以马钢为代表的水淬技术;四是京唐钢铁公司为代表的热闷技术;五是以鞍钢为代表的渣处理综合利用技术等。从投资、环保、故障率、达标率、成分转化等多层次分析,几种技术各有长短利弊。在这些处理技术中,钢、渣分离都比较成熟,关键在于对尾渣的深加工和提高综合利用率的满足程度。尤其是尾渣中游离氧化钙和游离氧化镁的降解度,直接影响着尾渣的使用和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协会将组织专家成立专门机构,加强技术研究和整合、集中各种处理工艺的优势技术,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充分利用协会行业协调平台,加快工艺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利用率。淘汰钢企周边渣处理的“鸡窝群”,防治渣处理过程的二次污染。

  2、加快钢渣研磨设备的研制,满足市场的需要

  我国专业从事钢渣研磨设备的研究和制造单位较少,洛阳大华是协会唯一的一家专业化设备研制企业。业务繁忙、力量单薄,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国内加工现场的大型设备基本是进口,中小型设备为国产。

  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要加强行业协调与引导,扩大专业化设备制造企业队伍,加快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研究,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钢渣超细粉等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冶金渣开发利用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3、对冶金渣再生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品的应用,协会应争取国家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促进钢渣和再生产品生产和应用的快速发展。

  四、关于铁矿石尾矿开发利用产业:应加快尾矿再选技术和尾渣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我国年粗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到2008年增长到5亿吨。60年共产钢46.4亿吨。若按照1:1.7的粗钢/矿石比,废钢比平均按20%测算,消耗铁精矿约60亿吨左右。除进口外,我国开采铁矿石原矿93.13亿吨。如果以全国平均2.5吨原生矿选1吨含铁量为66%的精矿粉测算,我国约有56亿吨的尾矿积蓄。同时,我国现在每年采矿量为6亿吨左右,又将以年产3.6亿吨左右的尾矿递增。

  尾矿的积累,占地污染,并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国内曾多次发生过尾矿坝塌方的案例,损失惨重。国家一直把尾矿库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进行防范,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进行终身维护。

  尾矿中含有大量的铁份和金、银、铜、钒、钛、稀土等其它贵金属的伴生矿,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如果尾渣也能得到有效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是国家一笔巨大的财富。“十一五”期间,少数尾矿开始开采。一般采用尾矿二次研磨,二次磁选,再生的尾矿排入新的尾矿库储存,不能再生利用,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尾矿的含铁量没有大幅降低,80%以上的铁份再次随泥浆进入新尾矿库。对其中的贵金属缺乏分选技术。我国对尾矿的开发利用才刚刚起步。技术支撑体系非常薄弱,难度很大。

  近几年协会组织了调研、选点、立项、技术交流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正在从事这方面研究,并有所突破。2010年和“十二五”期间协会应纳入工作日程,组织行业力量攻关、试验、转产,逐步铺开。加快对铁矿石尾矿的开发利用。

  五、关于直接还原铁产业:应加快成立协会直接还原铁专业委员会,促进我国直接还原铁产业的振兴和健康发展

  直接还原铁也叫海绵铁、热压铁块等。在生产工艺上也叫非高炉炼铁。直接还原铁通常作为优质废钢的替代品,广泛用于生产优质钢的炼钢原料,以其高品位、高纯度、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优点深受钢铁企业的青睐,需求旺盛。

  我国对直接还原铁生产的研究起步较早。上世纪60年代已作为一门应用技术进行教授和研发。

  2004年我国应用海绵铁230吨左右,自产80万吨,进口156万吨,是我国应用海绵铁最好的年份。今年全国生产量估计在50万吨左右,应用量约200万吨左右,国内海绵铁生产发展缓慢。

  影响我国海绵铁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高品位铁矿石较少,天燃气不足,发展“气基”海绵铁缺乏资源。二是我国主要以生产“煤基”海绵铁为主,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大、产品质量差、品位低、灰份大、强度小、成本高,应用市场受限,多以作为落后产能限期淘汰的小钢厂为主,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十一五”期间在以中国金属学会非高炉炼铁分会为核心的相关科研院校、生产厂家的共同努力下,在生产和应用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新的突破。

  同时和我国资源结构相似的印度“煤基”海绵铁生产技术的成功和推广应用,对我国海绵铁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激励。

  我国钢铁工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及废钢铁行业的稳步发展,都为海绵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科学技术需要转化成生产力,新产品需要市场的推广和应用。市场建设需要规范管理,行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企业诉求需要与政府沟通反映,政策法规需要建议和争取。产业的发展急需成立一个专业协调工作委员会,实施行业协调管理。

  2010年“十二五”期间协会应抓紧成立直接还原铁专业委员会,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协会在过去的一年里,曾多次与中国金属学会和非高炉炼铁分会、国内从事海绵铁生产和工程建筑、设备制造的大型企业、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多次协商与沟通,基本取得了共识,争取在2010年上半年正式成立。并完成向国家相关部门的报批和备案工作。

  直接还原铁是一个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高炉炼铁相比,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尽管高炉炼铁工艺近几年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毕竟不能取消焦化和烧结两大高能耗、高排放工序。我国正在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从长远来看,直接还原铁终将必然取代高炉炼铁的优势,走向新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加快海绵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加快市场的拓展和规范化建设,加强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加强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加快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改变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直接还原铁产业的科学健康发展。

  六、关于人才问题:协会要抓紧成立专家委员会,挖掘行业人才资源为五大再生资源环保产业的发展服务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里,没有开设废钢、冶金渣等再生资源专业学科。直接从学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尚属空白。在我国,从事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生产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普遍缺乏,人才可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随着废钢铁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国废钢铁行业造就了一批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是我国和行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除在职的外,还有一批行业专家和高管人员退居二线,或退休在家养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兄弟协会的做法,协会应抓紧成立专家委员会,报国家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后,开展工作。承担国家课题调研、建标修标、员工专业教育培训、技术攻关、技术咨询服务等工作。或作为行业专家,推荐参与国家政府部门的项目调研、评估、立法咨询等服务工作。弥补再生资源产业科技人员的不足,促进废钢铁及其衍生的再生资源系列产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2010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将逐步进入经济危机的后市期,全球经济将逐步回暖。我国将继续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钢铁工业将继续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加快向钢铁强国转变。上升的经济形势,为我国废钢铁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提升环境。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追求科学发展的时代,是追求节能减排的时代,是和世界人民一起追求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崇尚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年代,是充满发展机遇的时代,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

  我们所从事的废钢应用产业是促进国家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美好的未来,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有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经过全行业的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成绩,求得新的发展,为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的振兴,再铸辉煌。